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基于RNA聚合酶Ⅱ的体内转录系统2022-02-11 09:36:51

目前对IBDV进行反向遗传学研究,主要有三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第一种为体外转录系统,1996 年 Mundt 等首次拯救IBDV就是使用的体外转录系统。该系统操作复杂并且费用较高。第二种为基于T7RNA 聚合酶的体内转录系统。该系统直接将全长基因组cDNA克隆转染进细胞,由细胞内提供T7RNA 聚合酶进行转录。内源 T7RNA聚合酶的提供方式有三种,包括感染重组痘苗病毒、重组禽痘病毒或特殊的细胞系(如BSRT7/5)。

第三种为基于RNA聚合酶Ⅱ的体内转录系统。RNA聚合酶Ⅱ的功能弱于T7RNA聚合酶。由于可以使用RNA聚合酶Ⅱ进行IBDV的转录。1999 年,中国香港的 Lim 等成功运用该系统在CEF上拯救了vvIBDV。2002年,国内浙江大学的黄耀伟等运用该系统拯救了致弱毒株 HZ2。2007年,Qi等报道了一种改进的用 RNA 聚合酶Ⅱ系统进行IBDV拯救的方法。该方法在基因组两端分别引入了HamRz和HdvRz核酶结构。核酶结构的引入可以控制转录的精确性,提高拯救效率。本研究在进行IBDV拯救时,参考了Qi等改进的RNA聚合酶Ⅱ系统。在本研究中,对IBDVB87疫苗株进行拯救时在B87基因组两端分别引入了 HamRz 和 HdvRz核酶结构,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的CMV启动子下游,最后转染 CEF获得拯救毒株 rB87。
 
早期的IBDV反向遗传学研究大多针对IBDV基因组A节段,对IBDV基因组 A 节段编码的 VP2、VP3、VP4 和VP5的功能进行了研究。IBDV基因组A节段与病毒的细胞嗜性、致病性和病毒复制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对IBDV基因组B节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多的了解。
 
出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作者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