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蓝色药库” 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22-02-17 09:19:30

自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 “藻酸双酯钠”(PSS)成功上市后,甘糖酯、海力特、降糖宁、岩藻聚糖硫酸酯等也纷纷成功上市。首个抗早老性痴呆新药GV - 971 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于2019年11月获批上市。目前,海洋糖类药物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上市药物的40%和临床研究药物的80%以上,成为中国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特色,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生物医药需求的扩大和对药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进程加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远超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其他主要海洋产业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10年出现25. 00% 的产业最高增速,近年来增长率较为平稳,2018年产业增长率为9.60%,产业发展增速较之前略有下降。
 
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高盐、高压、缺氧和避光等特性,使得海洋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体内未知化合物多;海洋的流动特性和捕捉生物的季节性,造成不同海区的同种生物中活性物质含量不同; 海洋生物提取活性物质后的综合利用率低,易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海洋生物药物连接医学、生物和化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学科特殊性; 药物在研发过程中缺乏客观的。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政府资金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我国每年用于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经费投入约2 × 109元人民币,而日本、欧盟等国家的投入是(3 ~ 4)×109美元/年,两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另外,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较长,研究风险较高。一个新药的产生需要经过 “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申请及批准上市及药品上市后检测”5个重复程序,难度大、期限长、投资高、风险高,需要十几年时间,耗资十几亿美元,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接力支持。目前我国海洋医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实力较弱,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即使有了规模大的医药生产企业,也还须有充足的资金和胆量规划新药研发,配备高水平的临床机构及药企研发中心。目前,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如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等,少有企业大笔投资,在海洋药物关键技术攻坚、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研发资金一直是掣肘难题。
 
出自《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作者李晓,王颖,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