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2022-03-30 08:38:08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人体的骨骼时刻在经历动态的变化过程,旧的骨质不断被破骨细胞所产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吸收降解,而新骨则由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重塑。虽然各类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表现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动失衡导致的骨重建平衡的破坏,从而使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因此,促进新骨形成以补充丢失的骨组织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对于OP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尽管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治疗效果仍难达到临床预期,一方面很多新研发抗骨质疏松药物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患者依从性差,不良反应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进一步形成骨细胞,是机体内骨组织更新的唯一途径,研究表明,MSCs数量的减少或成骨功能的缺失,会直接引起OP。因此,通过系统或局部移植正常功能的BMSCs并促进向成骨方向分化,是其治疗OP的关键。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这种细胞贴壁生长,呈梭形,能形成单细胞来源的集落。BMSCs广泛存在于中轴骨及外周骨松质骨骨髓腔中,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是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理想的种子细胞。无论从动物模型还是人体试验,BMSCs 的应用都涉及很多疾病,包括骨关节炎、血管修复、骨折愈合、骨质疏松症等。骨质疏松患者 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能力均下降,但通过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为治疗骨质疏松开辟了新领域。研究表明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再生,改善骨质量主要通过两种机制起作用: (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受损部位或病理区域归巢,然后分化成骨细胞,合成新的骨组织,修复退化组织;(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某些生长因子,改变周围微环境,并招募其他相关细胞,以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修复退化组织。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最多可达到15~30个群体倍增。
 
出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作者冼群泽,季兴华,霍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