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一般概述2022-03-31 09:20:22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来源于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血细胞及其它体细胞。因此,应用患者来源的iPSCs 及衍生细胞,在临床上能提供个性化的再生治疗,避免了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Yokoi等将iPSCs衍生的神经球加入到可吸收的神经导管中,首次修复了老年小鼠的坐骨神经损伤,有效促进了轴突再生和神经的功能恢复。iPSCs衍生的神经球约75%分化为未成熟的施万样细胞,25%分化为神经元。未成熟施万样细胞可能作为支持细胞释放某些生长因子,促使内源性施万细胞及巨噬细胞募集和清除髓鞘碎片的能力增加,髓鞘重建增强。Kimura等将人iPSCs衍生的具有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和胸腺细胞分化抗原-1 阳性的神经嵴细胞植入到小鼠坐骨神经的6mm缺损处,促进了轴突生长、神经髓鞘形成和血管生成,运动功能也得以恢复,达到了与自体移植相似的效果,而且移植的细胞能够存活12周并迁移到了整个神经导管中均匀分布。Pepper等将人iPSCs衍生的运动神经元移植到小鼠损伤侧的坐骨神经中,移植的人源细胞能够形成神经突起并沿着坐骨神经鞘远端及小腿三头肌的方向生长,生成早期神经肌肉接头,有效防止了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的发生。

不足的是对运动神经元植入部位附近进行电刺激后没有引发肌肉收缩,可能是因为人 iPSCs 在培养过程中产生异质细胞群,包括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和成熟的运动神经元,而在细胞移植后存活下来的是未完全成熟的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因此电刺激后不会引起肌肉去极化。总之,iPSCs的衍生细胞在促进损伤神经和肌肉恢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持移植细胞的表型稳定性,需要考虑到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可能会加剧干细胞群体的异质性。
 
出自《干细胞对外周神经损伤与肌肉萎缩的治疗进展》作者马萌萌,唐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