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s具有改善组织损伤和修复器官功能的能力2022-04-19 09:11:20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又称新生儿慢性肺疾病,是早产儿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积极采取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咖啡因、糖皮质激素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等治疗措施,BPD发生率仍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随着围生医学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特别是超早早产儿(胎龄22~28 周)存活率增加。尚处于小管期或囊状期的早产儿肺无法维持正常发育,出现肺泡发育简化,血管生成异常和气道平滑肌重塑等肺损伤。BPD致病因素较多,包括母体因素、机械通气、感染、炎症、氧化应激、营养不良、表观遗传因素等,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治疗该疾病。近年来,细胞治疗在早产儿肺修复中具有重要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免疫逃避和多效性作用,有望成为治疗BPD的优势方式。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非造血干细胞,由Caplan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命名。在随后的10年中有研究发现,在适当的生长因子和化学刺激物的作用下,MSCs在体外沿着不同的中胚层谱系分化成骨、软骨和脂肪的间充质细胞系。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制定了鉴定MSCs的最低标准,即在体外培养时,MSCs表现为具有黏附性的,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以及表达一组表面标记物的集落形成细胞。
大量的临床前试验证明MSCs具有改善组织损伤和修复器官功能的能力。MSCs治疗成人疾病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其在急性肺损伤、克罗恩病、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被证实。同时Chang等也证实了MSCs治疗早产儿B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SCs不仅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其分泌性作用更值得关注,更有Caplan建议可以将MSCs命名为“药物信号细胞”。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谢可瑾,董明月,白静萱。
上一篇: 基因修饰干细胞的适用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下一篇: MSCs治疗BPD的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