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产品评价策略2022-04-24 11:45:37
依据分化潜能CTPs分为干细胞、体细胞、成体干细胞等,其成瘤性、致瘤性相关风险由细胞固有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细胞的制造方法和质量控制决定。干细胞产品的成瘤因素多种多样,例如,来源于人多能干细胞即hESCs和hiPSCs的CTPs,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分化潜能和多能性,其成瘤性风险较高,研究表明未分化的hiPSC可在免疫缺陷动物中形成畸胎瘤。残留未分化细胞、细胞培养过程中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等因素均可导致较高的成瘤性风险,在对高风险的干细胞产品进行开发时,应采用减少潜在肿瘤发生的策略,根据候选CTPs的质量和安全属性建立相应的成瘤性测试方法,同时考虑预期的患者人群,对其进行成瘤性风险评估。终末分化的体细胞产品在理论上成瘤性和致瘤性风险最低。成体干细胞如MSCs由于扩增能力有限,其成瘤性风险也较低。但有注射胎儿神经干细胞形成脑瘤的报道。CAR-T细胞产品由于引入外源基因以及病毒载体插入位点突变,使其可能具有致瘤性风险。在申报体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产品时,首先需要考虑细胞类型及其特征对肿瘤(良性和/或恶性) 形成的可能影响,再决定是否进行成瘤性和致瘤性研究。对于成瘤性风险较低的体细胞产品可能无需开展体内成瘤性和致瘤性评价,仅需考虑在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被成瘤细胞污染的情况,以及非同源植入对移植部位微环境的影响。可先通过体外研究初步探讨其成瘤性风险。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发布关于CTPs及其衍生产品的成瘤性评价的详细指导原则。降低成瘤性风险的基本策略是使CTPs中残留的未分化细胞和转化细胞最小化。而体外测试方法检测残留未分化的hPSC或转化细胞可能比体内动物实验更敏感,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标准化。表1例举了细胞治疗产品体外成瘤性检测方法。
出自《细胞治疗产品的成瘤性和致瘤性风险评价》作者屈哲,林志,霍桂桃。
上一篇: 成瘤性和致瘤性相关风险评价策略
下一篇: 传统药物开发中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