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移植后供体HSCs的生物学行为2022-04-26 08:39:12

HSCs经静脉回输后通过外周循环归巢至骨髓干细胞壁龛, 并对BM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等作出应答。SDF-1α/CXCR4信号传导在诱导干细胞归巢中至关重要, 前列腺素E2、1-磷酸鞘氨醇等能通过调控该信号途径促进HSCs归巢, 另外,某些胞外核苷酸(如ATP、UTP), 某些离子(如Ca2+、H+)也能促进HSCs归巢。

借助单细胞测序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董芳率先描述了干细胞移植后供体HSCs于受体骨髓归巢并增殖、分化甚至重建造血系统的过程。研究者发现归巢后供体HSCs的转录组立即发生改变(第1天), 但直到第7天才观察到供体HSCs的扩增。移植早期的供体HSCs快速下调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组, 反而在早期阶段通过转录程序迅速表达出多能祖细胞和谱系定向祖细胞的基因特征, 同时伴有少量巨核/红系和髓系前体细胞出现。后期, 供体来源细胞中残存的HSCs主要为tHSC1和tHSC2: 移植后的tHSC1与稳态下tHSC1相比细胞周期更加静息,分化潜能下降, 处于一种“reserved HSC”状态; 而tHSC2在移植后细胞周期比稳态下更加活跃, 向髓系、巨核/红系的分化潜能增强, 处于一种“primed HSC”状态。HSCs的初始归巢和增殖分化极大地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对供体HSCs回输后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调控因素的探究对临床成功进行骨髓移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出自《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历史传承、体系建设与优化》作者曹佳欣,庞爱明,姜尔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