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2022-05-19 08:38:22
对于体外培养的MSCs是否具有致瘤性尚存争议,染色体改变的意义或遗传不稳定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还不甚了解。研究发现,MSCs在长期培养后可能出现遗传不稳定性、致瘤性和细胞永生化 然而主流观点依然认为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是有限的,有研究发现MSCs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畸变, 但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低水平的非克隆性染色体畸变, 并没有导致细胞恶性转化。最初报道MSCs致瘤的研究后来被发现可能有恶性细胞污染, 但这些报道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对细胞传代后的安全性和遗传稳定性方面的担忧。毕竟脱离了体内环境, 利于细胞增殖的自发染色体畸变可能会在体外培养中成为优势种群, 恶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研究也证实了细胞的端粒长度在第10代之后逐渐变短,对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识别能力明显减弱, 这些结果证明体外扩增培养会增加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尽管有诸多担忧,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仍然支持15代以内的细胞是相对遗传稳定的尚有研究报道体外培养过程中抑癌基因p53,p16表达并无明显变化,而癌基因p27表达反而下调。已经有很多临床试验证明,大剂量输入MSCs没有发生显著的副作用或不良事件发生,这都证明了体外培养的MSCs应用与临床是相对安全的。然而,探索优化MSCs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且任重道远,应严格管理细胞培养环境,优化培养条件,持续进行干细胞基因组完整性及癌基因的检测, 尽可能降低其在体外培养阶段的恶变风险。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天地, 细胞制备的标准化方案和质量控制是临床转化的先决条件。为此,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MSCs质量控制标准, 确保干细胞治疗的可重复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由于取材方式、培养条件、储存方法, 以及供体差异等各种原因导致MSCs的批次间差异很大,如何保持MSCs功能的一致性?如何挑选出功能优势的细胞亚群?如何对抗细胞的生长阻滞和衰老?如何过滤体外扩增后的衰老细胞?传代过程中有怎样的细胞亚群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加深入的研究。基因修饰、优化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条件以及寻找质控标志物可能是改善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效果的关键策略。此外, MSCs在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人工干预是否会对MSCs产生不利影响?如何挑选出细胞活力强、治疗能力优越且安全性高的细胞?相信在大数据的时代, 随着对MSCs细胞生物学更加深入的研究, 找到可靠的MSCs优化方法和质控标准指日可待。
出自《体外培养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作者曹洋嘉,彭雪梅,张英驰。
上一篇: 旁分泌功能和应用
下一篇: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