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结构2022-05-25 08:34:49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维持遗传系统稳定的作用。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缩短,当达到临界长度时细胞失去了分裂增殖能力而衰老死亡,这种缩短就是衰老的标志,因此,端粒也被称为细胞的“生命钟”。人类端粒DNA是重复TTAGGG序列,具有防止染色体融合、维持基因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复合物由富含鸟苷酸的DNA序列、端粒酶和端粒复制因子3部分构成。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细胞每分裂1次端粒缩短30-200bp,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即停止分裂进入衰老,该过程称为复制性衰老。因此,端粒长度被视为细胞生物学年龄的标记物。端粒长度取决于出生时端粒长度和端粒长度缩短的速度。出生时端粒长度由遗传因素决定,端粒长度缩短由细胞分裂次数和每次细胞分裂端粒缺失引起,慢性炎症能增加细胞分裂的次数,而氧化应激可增加端粒缺失,从而引起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能够以自身RNA结构为模板复制DNA片段延长端粒。XIAO等于2019年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检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端粒长度,证实中国北部汉族人口中短端粒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端粒长度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短端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密切相关,端粒长度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端粒长度可影响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同时端粒长度缩短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死亡风险。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及机制》作者陈娜,王晓含,张运克。
上一篇: 过度的氧化应激很可能会加剧脑白质损伤
下一篇: 干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