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Cs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2022-06-10 08:31:43
DPSCs可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的人工神经。在一项研究中,将兔的DPSCs注入兔面神经损伤处,明显改善了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兔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增多,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增加,其修复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上调有关。研究者制备大鼠面神经挤压伤模型,并局部注射DPSCs,14d后大鼠的耳语动作恢复,组织学检查显示,轴突变性和无髓鞘轴突减少,神经纤维脱髓鞘减少,髓鞘排列规则,研究者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将DPSCs输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发现DPSCs可以迁移到神经缺损处,并表达施万细胞的标记物S100b,移植后1个月可见显著的轴突再生。研究者用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48周后,将DPSCs注射到动物后肢的骨骼肌处(共10个注射点)。注射4周后,局部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电流感觉阈值降低,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增加,髓磷脂厚度增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神经突外伸生长明显,施万细胞的髓磷脂相关蛋白表达升高,DP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改善了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理学改变。
综上所述,DSPCs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具有较多优势,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修复和再生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将 DPSCs 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1)目前仍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 DPSCs 体外神经诱导分化方案; (2)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利用体外模型和啮齿类动物模型,在大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少;(3)DSPCs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因子相互作用且作用复杂,它们在DSPCs介导的神经修复与再生方面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4) DSPCs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且机制不明确。只有这些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才能够进行下一步临床研究,DSPCs才能安全、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下一篇: MSC对T细胞亚群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