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糖尿病足溃疡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学2022-06-17 08:59:40

伤口愈合过程可以定义为复杂的级联反应,依赖于多种组织修复机制,以最佳方式恢复组织完整性和功能,包括凝血、炎症、基质合成、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然而,在非愈合性慢性创面中,如糖尿病足溃疡,上述高度协调的过程被持续的炎症状态和因活性氧产生过多而导致创面长期微循环障碍,降低创面愈合质量。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慢性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因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局部创伤与感染等多重因素诱发,造成创面炎症期延迟、血管生成受损等,使得慢性创面迁延不愈。高血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持续的高血糖使得内皮代谢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一系列微观和宏观循环功能障碍,最终影响血管生成过程。

由于长期暴露于高糖的环境下,内皮细胞失去完整性,变得容易脱落和凋亡,从而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进程发生异常甚至停滞。持续的高血糖还会导致多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进而诱导M1巨噬细胞的增多,释放多种促炎性因子,破坏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不仅如此,慢性炎症也是破坏糖尿病足溃疡愈合过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在各种组织中持续升高可诱发炎症反应过程。创面慢性炎症的标志是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到创面部位,并释放导致创面愈合不佳的促炎性分子。
 
另外,巨噬细胞从促炎的M1表型极化为抗炎的M2表型有利于抑制创面的炎症反应,为创面愈合产生积极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溃疡中M1巨噬细胞向M2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存在困难,表现为M1巨噬细胞在创面的持续性浸润,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进一步加剧了创面的炎症反应。糖尿病足溃疡还伴随着生长因子的分泌和活性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募集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受损,以及胶原基质的形成受损。在正常的急性伤口愈合中,损伤部位会向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与组织修复相关细胞迁移到受损区域参与损伤修复的过程。令人遗憾的是,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中,由于局部长期的高血糖、缺氧和慢性炎症使得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严重受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之间表达不平衡,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明显下降,造成慢性伤口难以愈合。
 
出自《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无细胞治疗的进展与问题》作者许其静,杨伊春,雷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