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DFSCs比DPSCs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2022-09-14 08:49:49

牙齿由高度矿化的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以及牙髓和牙周组织等软结缔组织构成。口腔内常见疾病如龋病、外伤和牙周病会导致牙齿缺失。牙齿缺失不仅影响发音和咀嚼,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目前牙齿缺失的修复方法主要为可摘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但上述方法的治疗效果是有限的,20年前出现以组织工程学原理为基础的再生医学,损伤组织修复的概念从替代向再生转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再生医学在口腔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全牙再生方面有所探索,但由于人类牙齿生长和发育的复杂性,仍存在一些障碍,如牙齿形态失控、无法正常萌牙等。与全牙再生相比,牙根再生是一种更有前景的牙齿修复方法。2005年学者初次提出了“生物牙根”的概念,生物牙根就是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将预制根状支架与间充质干细胞结合植入牙槽骨中形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牙根。影响生物牙根再生的三大主要元素包括: 种子细胞、支架和诱导微环境。目前,应用于生物牙根再生的种子细胞主要是牙源性干细胞,包括牙囊干细胞、牙乳头干细胞、牙髓干细胞、脱落的乳牙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
 
2005年,Morsczeck等初次从人第三磨牙牙囊中分离到DFSCs。研究表明DFSCs比DPSCs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为了模拟牙齿再生的微环境,Yang等将带有预处理牙本质支架的DFSCs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皮下。8周后,在体内形成了牙本质-牙髓样组织和牙骨质-牙周复合体。基于上述实验,为了更好地模拟根再生的环境,Guo等将DFSCs结合TDM植入牙槽窝。同时也将此复合体植入大网膜袋和颅窝。4周后发现只有将此复合体植入牙槽窝后才形成根,提示DFSCs具有牙槽窝内根再生的潜力。再生矿化基质的形状与原始TDM的形状高度一致,表明通过预制 TDM 形状可以实现模拟不同形状的根。Luo等将DFSCs与TDM结合,构建生物牙根复合体,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成功地再生出根状结构,而且牙齿在冠修复后至少3个月内能保持稳定的咀嚼功能。这些结果表明,DFSCs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种子细胞用于生物牙根再生。
 
出自《牙源性干细胞在生物牙根中的应用进展》作者张晓月,赵卿,王小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