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免疫调节研究中的应用2022-09-29 08:31:49
神经炎症几乎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体外实验常利用MSCs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免疫调节因子和抗凋亡因子,调节神经系统的免疫功能进而保护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并聚集,在损伤部位引发炎症反应。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分为具有促炎、损伤作用的M1型和具有抗炎、修复作用的M2型。大量研究发现,MSCs可通过诱导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脂肪干细胞可分泌GDNF,通过上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转化而促进M2型形成。有研究将人MSCs与大鼠视网膜组织块进行间接接触共培养,结果发现MSCs来源的旁分泌信号使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M1型转化,从而起到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作用。此外,M2型小胶质细胞营造的抗炎环境对神经细胞可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起到防止脱髓鞘、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因此,通过共培养进行免疫调节也是一种治疗神经炎性疾病的合适策略。
中枢神经损伤很难实现自然再生,且听神经等外周神经的损伤恢复也相对困难。通过干预手段替换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可实现受损神经的再生。以BMSCs为代表的各种MSCs具有分化潜力,而功能成熟的神经系统细胞具有诱导MSCs分化的能力,在治疗神经系统病变方面前景广阔。MSCs在功能成熟的神经或神经支持细胞诱导下,以及外源或内源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改善受损神经部位的功能。此外,功能成熟的DRG、OECs、SCs、星形胶质细胞等均为常见的发挥诱导作用的细胞。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刘鸣一,张滋彬,时嘉悦。
上一篇: 在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 在神经肿瘤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