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2在软骨的缺损修复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2022-10-31 08:39:31
自从1988年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骨和软骨形成的有效诱导剂以来,BMP家族已成为脊椎动物骨骼生物学中最大量的研究课题之一,BMP家族发现进程。BMP2是一种来自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强效骨诱导细胞因子,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类骨移植替代品,并且重组人BMP2已在骨科的非连接性骨折和脊柱融合病例中得到商业应用。目前也有研究发现BMP2是软骨形成的有效诱导剂。BMP单体由信号肽、前功能区和成熟肽3个部分组成;成熟的BMP蛋白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同型或异型二聚体,均有分子活性,被释放到细胞外后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BMPs像其他TGF-β家族成员一样,通过两种类型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跨膜受体,即Ⅰ型和Ⅱ型受体引起其作用。与TGF-βs不同,BMPs能够在没有Ⅱ型受体的情况下与Ⅰ型受体结合,并且当两种受体同时存在时,BMPs的亲和力会增强。虽然目前BMP2主要应用于骨折愈合,但随着大量的研究,它对软骨的作用也证明了它在软骨的缺损修复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骨软骨缺损通常发生在关节处,根据缺损程度不同划分,骨软骨缺损类型主要分为以下3种。第一种是浅层缺损:这种缺损未突破潮线仅限于软骨层,所以称为浅层缺损;由于骨软骨无血管和淋巴的营养作用,同时这种缺损的修复主要依靠来源于软骨及骨膜的间充质干细胞,因此浅层缺损的自愈能力较差。第二种是全层缺损:缺损突破潮线但并未穿透软骨下骨板,此种缺损的修复主要依赖于软骨下骨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三种是骨软骨缺损:缺损穿透软骨下骨板达到骨髓,这种缺损的修复虽然有更多的细胞和营养来源,但由于骨软骨缺损涉及到的组织结构较多,因此其修复效果也不理想。此外,骨软骨全层缺损后,位于其下的软骨下骨往往会出现退变、硬化等病理改变,而新生软骨是无法与硬化、退变的软骨下骨进行整合的,研究表明只针对骨软骨缺损本身的治疗效果不佳,骨与骨界面的结合要比骨与软骨或软骨与软骨界面的结合更容易、更有效,这就提示在治疗上应该把骨软骨看成一个整体,在修复软骨时需要同时修复透明软骨和软骨下骨。
出自《骨软骨缺损修复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作用与应用》作者王布雨,张勇,李飞非。
上一篇: CircRNAs在骨质疏松症中的通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