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实验室轮转制度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2022-12-05 09:15:32
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活动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展的《生物医学前沿课程》,该课程的分数会在研究生推免的评估中作为科研素质评价的重要的参考.《生物医学前沿课程》每学年共32节课,由31位来自生物医药不同领域的教授担任讲师,范围涵盖“创新免疫制剂”“CART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技术”“纳米靶向递送技术”“新冠疫苗研发”等前沿关键技术。在最后一节课中,创新班的同学将分成4~5人的科研团队,对任一生物医药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天马行空的科学假设和实验设计。由相关领域的教授担任该课程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团队完成从立论到实验设计,到可能获得的结果及讨论等环节。学生需要综合各学科背景知识,自己提出科学问题再寻求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是从“获取信息”到“消化信息”并“再创造信息”的过程。笔者有幸担任了数年的《生物医学前沿课程》的期末评委,几乎每次都会惊叹于创新班本科生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极高的科学素养。显而易见,这是“填鸭式”教育无法实现的,它来源于长期的实验室育人模式的熏陶,来源于国重平台对于其辩证科研思维的锻炼,也来源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创新班自2016年创立,截至2022年6月,已有共368位同学经过选拔,进入创新班接受培养。每届均有约80%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获得深造机会。
实验室轮转制度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能在实验室亲眼目睹导师和研究生们是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即如何发现科学问题,遇到挫折,又如何解决问题,这对于科研素质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很早就能明白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感知对于真理的探索需要执着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这对于他们未来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长来说非常珍贵。相比于没有长期在实验室经历熏陶的学生,创新班的学生拥有更为成熟的心智去面对和从事科学研究。
出自《卓越生物医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魏霞蔚,向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