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制剂临床前安全性评价2022-12-27 08:27:16
宋征和马璟建议在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时所选择的动物种属应该能对药物产生与人体类似的生物学反应,需考虑该种属动物与人体在生理和解剖学上的相似性。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理学上与人类更接近,相比于其他模型提供的数据安全性更高,Zhao等报道了牙龈间充质干细胞体内输注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短期和长期毒性的数据,为后续临床试验的研究提供了参考。Chan等对同种异体MSCs进行常规毒性评价时发现静脉注射MSCs是安全的,不会引起治疗大鼠的血液学、生化和组织学发生显著变化。干细胞制剂作为新型治疗药物,与常规药物代谢不同,需考察其在体内的运输、归巢、扩增、分化以及存在于靶器官及非靶器官的持续能力。目前评价干细胞制剂生物分布的方法有:实时荧光定量PCR、联合单光子发射CT(SPECT)/CT、磁共振成像(MRI、生物发光成像(BLI)和基因转导MSCs(编码绿色荧光蛋白eGFP)等。Kraitchman等研究发现与SPECT/CT相比,MRI的敏感性较低,且无创放射性核素成像非常适合动态跟踪MSCs到靶器官和非靶器官的生物分布和运输。
致瘤性评价是指临床前评价中药物引起动物形成(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风险。冯波等认为测试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构特征,可以帮助了解细胞的遗传变异规律,并且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动物成瘤试验,可以评估干细胞的致瘤风险。Chow等发现犬诱导多能干细胞递送至免疫缺陷小鼠的侧腹,能观察到肿瘤生长;而犬iPSC衍生的MSC在多次传代后保留了稳定的表型,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没有形成畸胎瘤,并且在全身注射后也没有诱导狗的肿瘤形成。Zhao等证明GMSC在用于治疗时不会导致遗传毒性和癌变。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作者秦晶,吴敬智,刘馨.
上一篇: MSCs治疗OA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