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3可预防直肠癌提供了依据2023-01-11 08:53:03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前者包括维生素A、D等,它们通过溶解于脂质中被人体共同吸收;后者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它们通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结合,并在消化道中逐步被释放,最后在肠道被吸收。Qi等从小鼠体内分离并培养出4种具有不同肠道微生物群的肠类器官,研究维生素C和维生素B3对携带不同微生物的四种肠类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C浓度为1200μg/mL、维生素B3浓度为600μg/mL对肠道干细胞具有敏感性,该研究为肠道类器官在制备维生素C和维生素B3口服液提供了理论依据。Yamada等利用类器官技术研究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全反式维甲酸对肠道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维A酸可增加肠类器官中可促进肠成熟发育的药物代谢酶基因CYP3A4的表达,并降低肠上皮单层膜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的通透性,并证明了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维A酸对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Sittipo等采用肠道类器官模型研究了维生素D3对肠道类器官中肠上皮细胞分化和干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D3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这也为维生素D3可预防直肠癌提供了依据。
目前利用肠类器官研究维生素吸收特性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不仅深入到吸收相关的机制机理研究,还与肠道微生物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了肠类器官模型,为维生素在肠道吸收特性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矿物质在食品中以游离和各种结合态的形式存在,游离形式的矿物质可被直接吸收,而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矿物质在消化道中各种酶的作用下逐渐被释放并吸收。
出自《肠类器官应用于营养素吸收的研究进展》作者彭雅萱,段盛林,杨宗玲。
上一篇: 肠道在调节全身脂质稳态方面起作用
下一篇: 肠道类器官模型揭示铜代谢紊乱引发威尔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