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靶向IL-23pl9治疗IBD在Ⅱ期临床研究2023-01-31 09:00:56

三类新型生物制剂均为特异性靶向IL-23亚基pl9的单克隆抗体,在抑制肠道炎症的同时不会干扰IL-12参与介导的包括宿主免疫和恶性肿瘤监视在内的免疫反应,因此理论上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这一点:一项Ⅱ期临床研究发现在中重度CD患者中,risankizumab治疗组相比安慰剂组在第12周具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31%与 15%,P=0.0489)以及较低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77%与82%);一项Ⅱa期临床研究表明,在抗TNF-α治疗失败的CD患者中,接受brazikumab治疗的患者在第8周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49.2%与26.7%,P=0.010),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大(67.8%与68.3%)。针对mirikizumab的Ⅱ期临床研究也显示了其在UC和CD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为止,靶向IL-23pl9治疗IBD在Ⅱ期临床研究均报道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在IBD不同亚组中的应用以及最佳给药策略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白细胞迁移到肠道组织中是IBD肠道炎症发生和维持的关键,这个过程依赖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由α和β亚单位构成)的特异性结合。α4β1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结合;α4β7整合素与肠内皮细胞的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结合;αEβ7整合素与粘膜上皮细胞的E-钙粘蛋白结合。
 
另外两种新型抗白细胞黏附类药物etrolizumab(靶向β7亚单位)和ontamalimab(SHP647、PF-00547659,抗MAdCAM-1单抗)目前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现有的临床研究提示这两种药物均对UC有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各种生物制剂通过靶向IBD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治疗作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IFX、ADA、UST和VDZ作为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IBD的主要药物。但是,每种生物制剂的使用都必须严格遵从其适应证和禁忌症,并且结合不同患者疾病特点和患者意愿,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风险等问题。
 
出自《炎症性肠病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陈晓芬,陈钰涵,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