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分离、培养和诱导MDSCs2023-02-13 08:58:54

Tamaki研究发现Sk⁃DN/+29细胞组的轴突在数量上也有显著恢复,但明显比Sk⁃34细胞组低,此外,Sk⁃DN/+29细胞组的血管生成数量也是很明显的(4~5倍),Sk⁃DN/+29细胞在移植后开始的2~4周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血管生成,有利于神经导管中适宜的氧气/ 葡萄糖内环境的形成,从而对整体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提示在神经损伤后开始的4周如果给予恰当的治疗将显著影响整体疗效。但是,当同时培养或扩增人Sk⁃34和Sk⁃DN/+29细胞时,体内细胞移植效率和组织再生能力显著降低,因此,两种细胞应分别进行培养,有趣的是,如果将单独培养的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时却表现出协同作用。

MDSCs的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细胞分离方法的影响。目前分离MDSCs的方法主要基于细胞的黏附性和干细胞标志物表达,除广泛采用的差速贴壁法、流式细胞分选磁珠分选法、荧光活化细胞分选等之外,还有密度梯度分离、冻融技术和悬浮培养法。但是以细胞表面标志物为主的方法具有一些不足,因为不同的细胞群可以表达相同的分子标志物,随着细胞分离、检测方法、培养条件和细胞状态(静止、增殖、分化、凋亡)的不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谱是完全不同的。
 
目前最常用的分离MDSCs的方法是改良差速贴壁法,该方法是利用MDSCs贴壁速度特点,而不依赖于标志物表达,其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可长期增殖的慢贴壁细胞即为MDSCs。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MDS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小鼠未培养的 MDSCs常用干细胞抗原1和CD34来识别,而人MDSCs常用CD34、CD29、CD73、CD90、CD105来识别。于璐等研究发现悬浮集簇培养较分散培养获得细胞量更多,细胞干性更好。有学者对以往流程中的酶消化时间略作调整并取消针头吹吸细胞步骤,成功原代培养成年大型哺乳动物绵羊的MDSCs,且可扩增至20代。
 
细胞培养时用神经诱导介质如视黄酸、毛喉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等可以更高效地诱导M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元标志物如Ⅲ类β微管蛋白、磷酸二酯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显著表达。
 
出自《肌源性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斌,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