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现代研究2023-02-14 08:41:46
心力衰竭以心悸、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为主要表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中晚期阶段的危重并发症,是临床的常见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逐渐突出,HF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临床综合征之一。近年来HF的治疗包括《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左心辅助装置、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脏移植等,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但仍不能扭转心肌、心脏的损伤。因此,HF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有效改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中医学认为干细胞与“精”在来源、分布、功能上具有相关性,肾藏精,主骨生髓,BM-MSCs与“精”关系更密切。 因此由肾论治心病,从心肾相交理论与BM-MSCs相关性探索HF的治疗已被广泛研究与探讨。本文对心肾相交理论与BM-MSCs相关性及其对HF的治疗进行总结与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HF提供新思路与参考。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等多种功能细胞,BM-MSCs是起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低免疫原性、免疫抑制与损伤趋化归巢作用等多种优势,是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多项研究表明,BM-MSCs对于心肌细胞的修复、再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HF的治疗安全有效,BM-MSCs在局部受损心肌处可发挥归巢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修复心肌损伤。但是BM - MSCs移植后的存活难度较大,时间较短,Epstein等认为旁分泌作用是干细胞移植后改善心功能的主要机制。BM-MSCs可通过旁分泌作用释放生长因子、抗凋亡因子等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重构。 贺继刚等研究发现,BM-MSCs通过外泌体增强归巢作用,促进心梗部位的恢复,修复损伤心肌。以上均提示外泌体是BM-MSCs发挥作用、改善心功能的关键。Xu等研究发现低浓度脂多糖的预处理可增强BM-MSCs及其外泌体对于心肌的修复。
出自《基于心肾相交理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概述》作者袁华静,薛一涛.
上一篇: 上调参与神经元生长和信号转导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