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血流再灌注2023-03-28 10:44:52
电离辐射会减少血管供应,造成皮肤损伤和组织功能丧失,而ADSCs可参与血管形成的过程,有效增加微血管密度。已有研究证实,ADSCs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可介导大量的内皮细胞在创面部位增殖,从而增加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有动物实验表明,经ADSCs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放射性溃疡的血管生成,明显增加创面血供,从而加速其愈合。
在一项小猪的放射与烧伤创面研究中ADSCs能加速伤口的再上皮化,相比对照组,ADSCs可使再上皮化时间平均加快3.5倍,并增加67%的血管密度和30%的胶原蛋白含量。ADSCs也成功应用于困难棘手的放射性损伤治疗案例中。临床上有4名顽固性辐射损伤的患者曾多次接受分期人工真皮植皮、游离皮瓣等手术,虽然伤口可以闭合,但作用时间有限,几个月后便会创伤复发。而Akita等给该4名患者局部注射自体ADSCs,在术后75 d放射性创面可完全愈合,6个月后超声复查可见注射ADSCs部位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
此外,ADSCs促血管作用还可通过增加特定血管生成潜能来进一步增强。用流式细胞术分离得到CD34+CD146+的ADSCs,相比CD34-CD146-的ADSCs对照组,可以使脂肪移植物血管化程度明显升高,增加脂肪存活率。在电离辐射造成血管减少,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增强ADSCs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M2巨噬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血流再灌注和提高组织存活率,在缺氧诱导因子-1a的介导下,ADSCs内的白介素-10基因表达被增强,进而激活STAT3/Arg-1信号通路,从而诱导更多的M2巨噬细胞形成。
出自《脂肪干细胞及细胞因子在皮肤放射性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宁艳,甘慧敏,黄东琳.
下一篇: 探索OP发病机制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