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瘤病毒与基因治疗药物2021-10-18 09:12:45
目前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溶瘤病毒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存在未经修饰的非基因编辑病毒;另一类是经过基因编辑改造,能够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包装复制增殖的病毒。非基因编辑病毒主要以 M1病毒、呼肠孤病毒、新城疫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代表。其中,M1 病毒是一种天然的具有肿瘤靶向的甲病毒,能够在具有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缺陷的细胞内进行复制,大量的肿瘤细胞均具有 ZAP 缺陷的性质,而正常细胞则不存在这样的缺陷。基因编辑型溶瘤病毒的代表是腺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2015年,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安进公司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就是基因编辑型溶瘤病毒药物,T-VEC 以 HSV-1 作为载体,剔除HSV-1 中的 ICP34.5 和 ICP47 基因,并将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整合到ICP34.5位点,ICP34.5 基因与 HSV-1 的神经毒性密切相关,剔除了ICP34.5 基因能够使 HSV-1失去神经毒性并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增殖。目前,全球仅有2款溶瘤病毒产品上市,除了上述 T-VEC,另一个就是中国药物监管机构在2005年批准的全世界第一个上市的溶瘤病毒“H101(安柯瑞)”。
从物质基础上来说,溶瘤病毒属于生物制品的范畴,但从以下概念来说,也属于基因治疗药物中的一种。美国 FDA 对于基因治疗药物的概念是:通过给予核酸、病毒或基因修饰的微生物,在体内由遗传物质转录和 / 或翻译,和 / 或整合进入宿主基因组,而达到疾病治疗 / 诊断目的的一类药物,也包括通过体内或离体修饰的细胞。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概念是:这是一类生物药,包括重组核酸序列,调节、修复、替换、添加或删除基因序列的活性物质,通过直接作用于重组核酸序列或通过表达产物来起到治疗、预防或诊断作用,不包括针对传染性疾病的疫苗。
出自《溶瘤病毒类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张素才,宫田田,张冬霞。
上一篇: 细胞因子与溶瘤病毒疗法结合提高肿瘤杀伤率
下一篇: 溶瘤病毒与肿瘤的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