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BPD的病理学也发展成一种新的损伤模式2023-10-09 08:57:28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极早产儿中的发病率约为40%,早期死亡率高,晚期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出现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BPD的临床治疗已成为围产期和新生儿领域的巨大挑战。在过去十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为防治BPD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随着研究的继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SCs主要通过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和其他旁分泌信号转导发挥作用,多在周围受损的组织微环境中起到调节作用,进一步诱导细胞再生分化以及器官的修复重建。

BPD多见于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96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orthway及其同事首次将BPD描述为早产儿因氧气和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在当今时代,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更温和通气模式的应用,极低胎龄儿存活率的增加,BPD的表型已经进化,一种以肺泡简化和肺血管调节障碍伴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新”模式出现,现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遇到的主要BPD表型。在PS应用前时代,BPD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肺实质慢性炎症和纤维化、鳞状上皮化生、气道平滑肌过度增生;当病变累及心血管系统时,血管内膜过度增殖、右室和肌层过度增生,而在 PS应用后时代,BPD的病理学也发展成一种新的损伤模式,其特征在于肺泡化受损和畸形血管生成,突出的病理发现包括肺发育中断、隔膜减少和肺泡发育不全,导致肺泡变少变大、肺泡隔膜增厚、炎症、支气管平滑肌肥大和间质性水肿。肺动脉高压的血管变化特征在肺小动脉肌化和右心室肥大时也可能很明显。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治疗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怡波,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