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转移的线粒体是有功能的2023-10-09 09:02:21

同年,Willis等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该方向并提供了惊人证据,即从人骨髓或脐带中分离的MSCs产生的外泌体在新生小鼠高氧暴露后能够有效地保护肺结构和功能。研究者首先用脂多糖气道滴注构建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然后用BMSCs气道滴注。活体光学研究显示,BMSCs与肺泡上皮细胞形成了含连接蛋白43的间隙连接通道,释放上皮细胞吞噬的含线粒体的微泡。此外,通过在完整器官中进行的单细胞ATP测定表明,ATP 增加发生在转移部位以及相邻的肺泡中,证实了转移的线粒体是有功能的,能够在受体上皮细胞中产生ATP。在分离的肺泡Ⅱ型细胞中,对已知肺泡连接蛋白的mRNA分析显示BMSCs仅表达Cx43,并且这是肺细胞和BMSCs共有的唯一连接蛋白,提示Cx43是目前间隙连接通道形成中的必需连接蛋白。这些发现提供了第一个体内证据,即BMSCs借助微结构,建立上皮相互作用,并将线粒体转移到宿主细胞。

2012年,Waszak等为评估在氧气诱导的BPD模型中,旁分泌机制是否可解释BMSCs的治疗益处,将来自BMSCs的条件培养基(MSC-CM) 以及BMSCs暴露于95%O2内24小时,然后将收获的预处理培养基给予生后14天内持续暴露于95%O2的新生大鼠。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平均肺动脉加速时间/右心室射血时间进而评估肺动脉压,通过中壁厚度百分比评估肺动脉重塑以及通过Fulton指数评估右心室肥大,研究发现:MSC-CM 减弱了PAAT/RVET的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而MSC-O2CM显著改善PAAT/RVET值,显著减弱RVH以及显著增加MWT;高氧暴露的对照组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基虽减弱PAAT/RVET的下降,减弱RVH,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MWT则没有明显效果。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治疗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怡波,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