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类器官生物库的建立2021-10-27 09:06:55
肿瘤的高度异质性是制约肿瘤研究、药物研发及肿瘤治疗的一大瓶颈。尽管随着研究的挖掘,人类对肿瘤复杂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仅仅是肿瘤分型,就涉及遗传、病理、药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建立起全面的肿瘤生物样本库具有较大意义。鉴于肿瘤类器官具有能较好地维持原发肿瘤异质性,且长期传代后基因组仍保持稳定,可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优点,应用类器官技术建立肿瘤生物样本库是一个理想选择。日本研究团队在2018年成功建立了包含67个胃癌类器官的活性生物样本库,并开展了深入的组织学、基因组学和功能学等研究,在胃癌的表型和基因型探索中取得了突破。同年,荷兰Hans Clevers的团队应用了一种可以长期培养人类乳腺上皮类器官的方法,建立了超100例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类器官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组织学、遗传学和药敏试验研究。同样是在2018年,Li等成功对10个食管腺癌类器官在组织病理学、基因组学、克隆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利用食管癌类器官进行中等通量药敏试验是易于处理的,这对今后食管癌及其个体化治疗研究产生了深远意义。但目前大样本的食管癌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尚未建立起来。Li等研究认为,食管癌类器官仍存在培养成功率低、某些亚型肿瘤与肿瘤类器官在基因表达方面有一定差异等不足。因此,亟待通过大样本、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研究来提高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类器官培养技术以其在模拟源器官和肿瘤方面的高保真性、稳定性、联合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可操作性,以及可建立活性生物样本库等优势,有望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抗癌药物选择和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肿瘤类器官的培养环境仍与肿瘤在人体生长的微环境有一定差距;人体中的免疫成分和血管成分无法在目前的类器官系统中体现;利用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培养成功率不高;培养体系待进一步优化;利用食管癌类器官所进行的体外药敏试验仍需进一步与临床结合等。
出自《类器官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作者李春震,朱勃睿,赵铁军。
上一篇: 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 肿瘤类器官培养的一般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