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特异性IgA的诱导中具有关键作用2023-11-15 09:03:09
SFB还通过激活的ILC3刺激IL⁃23受体依赖性IL⁃22的产生。此外,柠檬酸杆菌参与活性氧的产生,促进结肠固有层中Th1细胞的分化。来自Th17细胞或ILC3的IL⁃17和IL⁃22促进抗菌分子的产生,以控制肠道微生物。IL⁃22还通过诱导岩藻糖基转移酶2的表达来影响IEC表面蛋白的糖基化,对阻止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病原体感染至关重要。IEC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由革兰阴性杆状细菌(如埃希氏菌和变形杆菌)的鞭毛蛋白刺激的TLR5/MyD88信号转导促进上皮细胞产生IL⁃8,从而将中性粒细胞募集到固有层。IEC还产生调节肠道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外的介质。黏蛋白2由杯状细胞产生,不仅是黏液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通过向DC传递致耐受性信号来限制肠道抗原的免疫原性。
除了产生调节肠道免疫的体液因子外,IEC还可以通过向肠道免疫细胞递送抗原来促进肠道适应性免疫反应。M细胞专门负责从管腔摄取抗原并递送至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特异性IgA的诱导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IEC产生各种黏膜屏障以“隔离”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免疫细胞,并感知来自两个群体的信号并分泌体液因子以“调节”两个群体之间的平衡,维持肠道稳态。肠道屏障的破坏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失调会导致多种肠道系统疾病发生,如IBD、结直肠癌等。因此,肠上皮对维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其功能异常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组慢性、复发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IBD主要累及回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临床症状。
出自《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作者姜玉莹,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