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在IBD的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2023-11-15 09:05:12
其中UC的特征是炎症弥漫,主要累及结肠、直肠的黏膜表层和黏膜下层并反复发作;CD则是累及从口腔到肛周部位的整个消化道或任意部分消化道。UC和CD虽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别,但都是肠道黏膜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现有IBD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但这些药物在恢复肠上皮屏障功能方面效果有限,都不能有效治愈该病。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表明阐明IBD的发病机制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IB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一直集中在免疫细胞上。然而,最近证据表明,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是IBD发生和复发的重要诱因,IEC在IBD的发展和长期存在中发挥重要作用。屏障功能障碍定义为肠上皮连续层的丢失,以及上皮间接和上皮间隙的中断,进而破坏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增加肠上皮通透性。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促使微生物、膳食抗原和其他有害颗粒渗透到黏膜固有层,导致黏膜免疫系统激活并最终诱发肠道炎症。因此,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在IBD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腹泻为每天排出≥3次稀便,持续数天,并且会使身体失去所必需的水和盐分。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近17亿儿童腹泻病例,腹泻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约525000名儿童死于腹泻。感染性腹泻由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是最常见的腹泻,也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肠上皮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将液体和电解质进行跨上皮转运。在正常情况下,吸收和分泌过程受到严格调节,因此吸收占主导地位,从而能够保存每天通过肠道的大量水分。
出自《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作者姜玉莹,杨硕.
上一篇: 抗原特异性IgA的诱导中具有关键作用
下一篇: 肠道干细胞是CRC的起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