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信号对ISC状态具有调节作用2023-11-16 09:04:21
过量的高脂肪食物摄入被认为在肥胖和多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和人类癌症)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脂肪饮食通过PPAR⁃d信号转导来诱导Lgr5+细胞数量增多和自我更新功能,HFD喂养小鼠的肠隐窝在体外和体内受到辐射诱导损伤后再生能力增强。在小鼠中,促肥胖的HFD会增加肿瘤发病率,这可能与ISC过度增殖相关。肠道炎症后,存活的ISC剧烈扩增进而促进肠上皮修复,提示ISC可以感知肠道中炎症信号并作出反应,因此,炎症信号对ISC状态具有调节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参与肠道再生,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参与ISC调节。哺乳动物的肠道ILC3细胞位于肠隐窝附近,是IL⁃22的有效生产者,IL⁃22先前已被证明在受伤后上调并支持随后的上皮再生。在肠道类器官中,IL⁃22增加ISC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磷酸化并促进增殖。Treg细胞产生IL⁃10促进ISC更新,而T辅助细胞1产生的干扰素⁃γ、Th2产生的IL⁃4和IL⁃13、T辅助细胞17产生的IL⁃ 17α以及ILC2产生的IL⁃4和IL⁃13抑制ISC更新并促进向杯状细胞和Tuft细胞的特异性分化。在IBD小鼠模型中,巨噬细胞已被证明可通过激活Wnt信号来促进黏膜修复。
骨髓来源DC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NF⁃κB信号调节肠屏障完整性、肠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总的来说,肠道中的免疫细胞参与肠上皮发育调节,并在维持肠上皮屏障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体肠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菌,其中大部分寄居在结肠中。厌氧菌,尤其是那些只能在缺氧情况下存活的细菌(即专性厌氧菌)占大多数。
出自《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作者姜玉莹,杨硕.
上一篇: CR促进潘氏细胞骨基质抗原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