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线粒体能够调节肠细胞内ROS的含量2023-11-17 08:43:30

线粒体信号转导的介质包括ATP和ROS等分子,并与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和AMP激酶信号转导等途径相互关联,进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和干性。线粒体功能改变和MT⁃UPR激活是IBD和癌症发生不可缺少的环节。线粒体通过MT⁃UPR、ATP和ROS等介质不仅控制细胞功能和可塑性,还调节表型转变。线粒体伴侣HSP60的IEC特异性缺失导致MT⁃UPR激活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谷氨酰胺向瓜氨酸的转化,导致肠隐窝中干细胞的完全丧失。

此外,线粒体能够调节肠细胞内ROS的含量,过量的ROS可以阻断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死亡,进而控制细胞凋亡过程。以上结论表明线粒体功能在Lgr5+ISC和IEC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相一致,从小鼠小肠中分离出的Lgr5+ISC表现出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性,而潘氏细胞具有糖酵解表型,OXPHOS的抑制减少了小鼠肠道类器官中的干细胞功能。类器官培养实验揭示潘氏细胞产生的乳酸可能提供呼吸链底物以维持Lgr5+ISC中的OXPHOS,进而维持ISC的功能,表明线粒体代谢在肠上皮稳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线粒体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肠上皮发育调节并在上皮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多种信号参与IEC发育调节,这些信号的异常会导致肠上皮功能受损,进而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如IBD及肠道肿瘤等。了解这些调节信号在肠道相关疾病中的角色对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线粒体功能紊乱可能是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基础,甚至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基础,甚至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观察到线粒体动力学受到干扰。
 
出自《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作者姜玉莹,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