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IBD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肠道菌群失调2023-11-17 08:51:17

在小鼠的结肠组织中检测到参与线粒体变化的蛋白质(如FIS1、OPA1、MFN1和 MFN2)的mRNA水平升高,表明在结肠炎中线粒体裂变和融合过程受到干扰。此外在UC中发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功能明显降低。这一系列证据证明线粒体功能紊乱参与IBD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菌毒素与IBD期间的线粒体改变有关。在IBD患者的上皮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复合物活性降低、ATP水平降低、mtROS积累、基质中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的积累以及溶解嵴等超微结构变化已被报道。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上皮屏障完整性丧失、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菌入侵。此外,受损的线粒体可以产生炎症小体激活信号,从而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加重炎症进展。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通过多种机制促进IBD的发展。

IBD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的失衡导致肠道微生物屏障受损。与健康对照相比,UC患者肠道中长双歧杆菌、直肠真杆菌,CD和UC患者肠道中的普拉梭菌、罗氏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而脆弱拟杆菌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和生长速度增加。研究发现无菌环境可防止遗传易感小鼠发生结肠炎,将促炎细菌或微生物群从患病小鼠转移到健康小鼠会诱发炎症,说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是导致IBD发展的关键因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通过多种机制导致IBD发展:菌群改变破坏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增加感染性细菌的入侵;微生物与免疫细胞间进行串扰,激活炎性免疫细胞及其应答;微生物代谢物调控IEC发育,影响肠上皮功能完整性。因此,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以及避免滥用抗生素在IBD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出自《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作者姜玉莹,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