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感光细胞移植替代治疗的发展2021-10-28 09:51:07

在过去的30余年,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感光细胞移植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已得到不断证实。最早期的感光细胞移植替代研究主要是小鼠体内来源的感光细胞移植整合效率的研究,包括分别将新生鼠视网膜全层细胞、感光细胞层以及感光细胞悬液移植至视网膜下腔中。20世纪 90年代,Gouras等和Kwan等分别报道了分离新生鼠的感光细胞悬液并移植至内源性感光细胞几乎完全消失的视网膜变性鼠模型中。这些研究发现移植的感光细胞有新生的外节段且能与内核层细胞形成突触连接,并证实变性的感光细胞被移植的新细胞替代后,内在的神经视网膜可以重新形成视觉信息。

有研究将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视杆细胞移植进正常及疾病小鼠模型中,发现出生后4 ~ 6d来源的视杆前体细胞具有最强的整合能力,而将出生之前的视网膜祖细胞进行移植发现其在体内出现不可控的分化方向,表现为仅有小部分分化为感光细胞。 因此,具备最佳移植状态的感光细胞应为小鼠出生后4 ~ 6d的细胞,因为这个时间点感光细胞刚刚能够产生突触连接。除了细胞悬液移植外,视网膜全层细胞及感光细胞层的移植也得到了不断研究。
 
如将胎鼠细胞层移植进入视网膜下腔发现其向RPE层形成外节段,并且能够帮助维持光诱发活动,另有研究将胎儿视网膜层移植于重度ARMD与 RP患者中,发现视觉功能及视力均得到有效改善。尽管体内来源的细胞研究证明了感光细胞移植的可行性,但由于人供体细胞通常来源于2 ~ 3 月龄胎儿,并且存在伦理及细胞来源不足等问题,因此体外获得大量可供移植的细胞成为临床应用的必要前提,而干细胞体外分化技术产生的细胞资源为感光细胞的移植创造了条件。
 
出自《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奚惠雨,茅希颖,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