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脱靶问题2023-12-22 09:10:13
IDLV降低脱靶效率的关键,是在CRISPR⁃v1的基础上删除了不必要的缓冲序列并且加入了SpI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经p24g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毒效价后,p24的产量增加了2.5倍,在转导入HEK293T细胞进行基因敲除后,GFP 阳性信号 7 d 就减少了5倍,在移植后21d观察到GFP阳性信号几乎完全耗竭。一直以来,基因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脱靶问题。常规LVV介导的基因编辑虽具有较高的递送效率,但会增加脱靶率。 病毒样颗粒是由病毒的单一或多个结构蛋白自我组装形成的与天然病毒颗粒结构高度类似的蛋白颗粒。基于LVV开发的病毒样颗粒递送技术在保证了递送效率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基因编辑的脱靶率和免疫反应等风险。近几年,病毒样颗粒逐渐应用于基因编辑并受到极大关注。通过在Gag蛋白或Vpr蛋白的N端或C端融合表达Cas9蛋白实现核酸内切酶在细胞内递送。NanoMEDIC病毒样颗粒将FKBP12蛋白融合到Gag基因,再将 FRB 复合物与Cas9融合,在雷帕霉素存在的情况下,FKBP12蛋白与FRB复合物之间通过特异相互作用使Gag与Cas9蛋白相关联。 Nanoblades 病毒样颗粒将Cas9融合在Gag的C⁃末端,当sgRNA与Gag⁃Cas9融合蛋白共表达时,Cas9RNPs可以被包装到衣壳中,进而实现核酸内切酶在细胞中的递送。Vpr 是一种慢病毒调节蛋白,在病毒感染和病原体中具有重要功能。Vpr. Prot. Cas9病毒样颗粒将 Cas9融合到慢病毒蛋白Vpr的N⁃末端,通过Vpr和Gag的p6结构域之间相互作用将Cas9蛋白有效地包装到慢病毒衣壳中。
出自《慢病毒载体在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刘译泽,镡颖,朱宝生.
下一篇: 病毒样颗粒递送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