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与原发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2024-02-26 09:01:03
TURCO等建立了人类成体干细胞衍生类器官培养物的条件,以生成正常和蜕膜化人子宫内膜的三维培养物,这些类器官长期扩增、遗传稳定,并且在用生殖激素治疗后进行区分,转录分析证实类器官与原发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子宫内膜类器官暴露于妊娠信号后可发展出早期妊娠的特征。恶性子宫内膜类器官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等常见疾病以及早期妊娠生理学提供了基础。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等病毒以及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每年在全世界造成超过1000万人死亡,死因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肺结核、艾滋病毒 /艾滋病、疟疾、热带疾病 (恰加斯病和血吸虫病等),再加上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带来的额外威胁,需要对传染病保持警惕。知晓传染性病原体的疾病发展的潜在机制可更好地设计预防措施,例如:腹泻病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利用肠道类器官模拟肠道感染,既能研究宿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又能寻找治疗靶点。人肠道类器官可通过在三维培养中扩增分离的患者来源肠上皮干细胞来产生。近年来,人肠道类肠道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疾病模型,特别是在缺乏强大细胞系统 ( 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病毒感染情况下。
人肠道类肠道在细胞外基质支架中以11D形式生长,并且在培养中长期保持体内生理学的各个方面,与传统转化的肠上皮细胞系相比具有多种优势:仅包含未转化的人类细胞、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维持肠道区域特异性培养的差异、可分化为位于绒毛或隐窝区域的细胞群、维持宿主的遗传特性等,已成功用于培养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模型。另外,中国科学家采用类器官研究病毒对人体的致病机制,为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模型。
出自《类器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监管挑战》作者程玮璐,王泽华,张译丹.
上一篇: 表皮组织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
下一篇: 癌症类器官培养技术本质上不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