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外泌体具有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功能2024-04-30 08:37:15

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会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注射心肌细胞的6个月内,发现其在1个月内增殖良好,而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增殖逐渐放缓,此后失去了增殖能力,显示出成熟的心肌细胞结构。因此,在细胞移植之前,如何控制iPSC-CM的成熟水平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改善心肌功能的有效机制,目前还存在争议。Shiba等研究表明,移植的心肌细胞能够与周围的宿主心肌形成缝隙连接,并实现1∶1的宿主移植物耦合,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另外,较多研究表明心脏功能的改善可能是由于移植心肌细胞的旁分泌效应,而不是移植细胞对受损心肌的直接作用。

Tachibana等将iPSC-CM注射到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脏中,与移植后第2周比较,移植后第4周的心肌细胞存活率和心脏射血分数更高,但研究者用生物发光成像追踪标有荧光素酶的移植心肌细胞,结果发现移植后第4周的心肌细胞的信号弱于第2周,这表明移植的细胞数减少。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其旁分泌作用机制,发现iPSC-CM中抗凋亡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1)以及促细胞迁移因子(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明显上调,这些细胞因子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增加细胞存活率,是受损心肌修复的基础。
 
Gao等通过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应力、心肌生物能等证明了IPSC-CM分泌的外泌体在急性心肌梗死猪模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些外泌体同样具有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功能。
 
出自《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研究进展》作者蔡松晏,戴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