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模型2024-08-06 08:39:44
肝癌在各类致死癌症中位居第四位,是我国第六大常见癌症疾病。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位居世界前列,患者预后效果差且致死率高。肝癌治疗一般以手术切除和化疗联合为主,多数患者由于其发现病症时已经处于肝癌中晚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尽管肝癌治疗方式不断完善,如手术、微创介入、免疫、靶向治疗等,患者5年生存率有了一定提高,但整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以及个体化药物迫在眉睫,而抗肿瘤药物从研发到临床应用肿瘤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肝癌研究的传统模型包括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两种,由于肝脏疾病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而传统肝癌研究模型对于细胞真实形态、空间结构和细胞微环境无法完全准确反映及表达,故研究结果无法应用到临床实践;动物模型的种属差异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研究的延续性。致力于反映人体真实情况的肝癌模型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体外模型,不仅弥补了传统模型不准确、不全面、不稳定的缺点,还为肝癌免疫研究和血管生成等微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并可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生物样本库的构建。类器官模型将在精准治疗与再生医学方面提供更大的潜力。
目前已知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肝癌通常由慢性肝炎、肝硬化逐渐发展而来,是一种典型的炎症驱动的肿瘤。肝脏长期处于刺激环境(HBV、过度饮酒等)会产生炎症反应,经长期积累最终导致肝癌发生。肝癌发病机制主要由两方面导致,其一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在正常生物体内均存在原癌基因,但一般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而在病毒感染或者辐射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就会被激活转变成为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其二是抑癌基因失活,抑癌基因的作用是具有潜在抑癌作用,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相互制约,如果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失活,则最终造成细胞恶性增殖进而发展成为肿瘤。
出自《肝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作者:赵丽,郭梓琪,杨勇.
下一篇: 细胞外基质是这些信号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