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细胞的肺靶向递药系统受到关注2024-08-15 09:27:00
肺部疾病是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肺癌、哮喘、囊性纤维化等。全世界六大死亡原因中有三个是肺部疾病, 每年导致760万人死亡。目前, 针对肺部疾病的治疗, 临床治疗药物普遍存在肺部递送效率低、清除速率快、及毒副作用明显等问题。为解决传统治疗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致力于开发肺靶向递药系统, 以实现药物在病理性肺组织中的高效递送。经肺部吸入或静脉注射的纳米颗粒是目前最常见的肺靶向递药系统, 已在多种肺部疾病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 这些靶向递药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经肺部吸入的纳米颗粒在气道和肺泡中很容易被黏液层、支气管肺泡液和吞噬细胞吞噬, 而经静脉注射的纳米颗粒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并经肾脏、肠和肝脏代谢清除, 导致纳米颗粒在肺组织的分布减少。另外, 分散的纳米颗粒倾向于吸附各种蛋白质, 形成蛋白冠, 使纳米颗粒的靶向能力降低。因此, 如何克服生理屏障, 提高纳米颗粒在肺部的靶向递送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基于活细胞的肺靶向递药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普通的纳米颗粒相比,活细胞药物载体具有天然的靶向性,同时还具有免疫原性低、安全性好的优势。常用于药物递送的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等。具体而言, 药物可以封装在细胞内, 也可以吸附在细胞表面。然而, 活细胞作为载体的方法面临诸多问题。首先, 活细胞载药策略尚未标准化,并且药物释放不可控,如抗癌药物细胞毒性和药物快速外排导致的损失;其次,有研究表明, 静脉注射后,因为细胞大小滞留在肺部的间充质干细胞会诱发肺栓塞,如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 由此抑制免疫反应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能力, 其中微环境可能会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行为; 此外,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 在应用中不能排除分化为不相关细胞的风险。
出自《膜仿生纳米载体在肺部疾病靶向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作者:白文静, 郭蓉 , 熊淋.
上一篇: 移植干细胞的低存活率是有效治疗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