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膜仿生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2024-08-15 09:29:27

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进一步开发了细胞来源的膜仿生纳米载体。通过将生物膜涂覆在纳米颗粒表面, 可以伪装纳米颗粒, 赋予它们天然细胞的固有特性。研究表明, 膜片段即使在与细胞源分离后仍保留其生物学内容和膜蛋白谱, 因此, 膜仿生纳米载体在保留了核纳米颗粒各种基本性质的同时, 还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 此外, 细胞膜的包被还可以帮助纳米颗粒在递送药物的过程中保持完整的结构和功能。综上所述, 细胞来源的膜仿生纳米载体有望为肺部疾病提供潜在的靶向治疗策略。

膜仿生纳米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膜挤出、超声处理和微流体电穿孔。膜挤出是最常用的方法, 是一种通过施加机械压力将纳米颗粒封装在细胞膜中以促进纳米颗粒渗透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层的方法。根据纳米颗粒尺寸, 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孔径的多孔膜过滤器将提取的膜与其他纳米结构共挤出, 以产生具有壳核结构的膜仿生纳米载体。然而, 机械挤出可能需要较大的压力来挤压硬颗粒, 并且对于实现大规模制备仍然具有挑战性。
 
超声处理是制备膜仿生纳米颗粒的另一种主要方法, 其中细胞膜和纳米颗粒在超声波能量提供的破坏力下自组装形成核壳纳米结构。与膜挤出相比, 这种方法具有材料损失更少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 应仔细考虑和优化超声处理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功率, 以尽量减少超声处理可能损坏的膜相关成分, 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融合效率。另一种更有效和更简单的膜包被技术是微流体电穿孔, 是最近开发的一种制备膜仿生纳米颗粒的技术, 显示出作为具有可控、可调和可扩展潜力的制备技术。在该方法中, 纳米颗粒和细胞膜囊泡在微流控芯片中混合, 然后流过电穿孔区。两个电极之间的电脉冲可以有效地促进纳米颗粒进入细胞膜囊泡。对于此过程, 必须适当设置微流控芯片上的流速, 持续时间和脉冲电压, 以确保纳米结构完全被细胞膜覆盖。由于微流控电穿孔的诸多优点 (如高通量、低成本和精细可控性), 它被认为为扩大细胞膜衍生纳米结构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业前景。
 
出自《膜仿生纳米载体在肺部疾病靶向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作者:白文静, 郭蓉 , 熊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