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生机制2024-09-18 09:00:27

距骨是前宽后窄的解剖结构,当踝关节跖屈时匹配程度最低,距骨软骨接触面积最少,接触面压强最大,同时又是最不稳定的状态,极易损伤。距骨软骨的解剖特性和接触应力时的缓冲方式解释了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生机制。在急性损伤中,直接的创伤应力会导致距骨软骨或软骨下骨的骨折,破坏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而在慢性损伤中,踝关节力线不正会导致距骨软骨负荷不均,这在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LLOYD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踝穴内距骨移动仅1mm,会致使距骨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接触面积明显减少,距骨单位接触面积的应力显著增加。此外,距骨软骨下骨板的完整与否与距骨软骨修复的远期效果紧密相关。

KOCH等指出,损伤应力主要作用于软骨下骨板周围。丧失完整性的软骨下骨板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愈合具有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距骨软骨下囊肿的形成可能与受损软骨所呈现的瓣膜状功能有关,这一病理过程通常在距骨软骨发生小直径损伤时出现。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损伤的具体类型、关节的匹配度、力线的状态、碰撞力的强度以及剪应力的影响。在特定区域,关节液的高压力与pH值的降低可能诱发疼痛感受。由于软骨下骨富含神经支配,其对刺激的反应变得更为敏锐,从而增加了患者感受到疼痛的可能性。
 
BERNDT等认为,距骨骨软骨损伤是与创伤相关的跨软骨骨折,并根据X射线片表现提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4个分期和分型①骨软骨挫伤;②骨软骨不完全骨折;③骨软骨完全骨折、无移位;④骨软骨完全骨折、移位。HEPPLE等提出距骨骨软骨损伤MRI表现分期并以此来分型:Ⅰ期,仅有关节软骨损伤;Ⅱa期,关节软骨损伤,伴有软骨下骨折和周围骨髓水肿;Ⅱb期,关节软骨损伤,伴有软骨下骨折,无周围骨髓水肿;Ⅲ期,骨碎片分离,但无移位;Ⅳ期,骨碎片分离,有移位;Ⅴ期,关节软骨下囊肿形成。
 
出自《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方案的个性化组合》作者:陈学明,佘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