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缺血心肌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2024-11-19 08:34:3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事件,是全球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MI占全球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80%,患病率逐年持续上升。目前,缺血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缺血心肌、降低死亡率、预防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策略;除了缺血再灌注治疗外,通过基因治疗、外泌体治疗等途径促进血管生成,在改善AMI患者的不良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生成一方面可促进肉芽组织取代坏死区域,最终形成富含胶原蛋白的瘢痕;另一方面,促进气体交换,营养扩散和废物清除,以满足炎症部位的高代谢需求,并限制梗塞边界的细胞凋亡或死亡。

因此,治疗性血管生成是缺血心肌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AMI后的血管生成反应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事件触发的,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毛细血管生长、细胞外间质变化和周细胞稳定新血管生成;其中许多细胞及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包括PI3K/Akt、Notch、JAK/STAT以及Shh信号通路。进一步明确AMI后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可为改善心肌梗死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AMI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闭塞后的心肌缺血和缺氧;既往研究表明,MI后促进血管生成可减弱心室重塑并改善心功能。血管生成是在先前脉管系统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MI后的血管生成分别经历以下若干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毛细血管生长、细胞外间质变化和周细胞稳定新血管生成。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闭塞后,梗死核心区发生大量心肌细胞死亡,而梗死边界区、心内膜下腔和心外膜则可见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的形成始于内皮细胞的萌芽,内皮细胞相互粘附并与细胞外基质连接,然后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对ECM进行水解重塑。目前,普遍的观点是MI后血管生成的来源是在缺血性损伤中存活下来的内皮细胞。
 
出自《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生成的调控及其治疗应用》作者:努尔柯孜·阿卜杜合力力,吴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