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改善储存红细胞回输需要降低红细胞储存损伤2021-11-29 09:25:02

自1915年Turner和Rous第一次成功输血,现在输血已经成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临床上,输血主要用于创伤、术中大量出血、严重贫血、红细胞异常破坏和骨髓抑制等临床症状的患者。红细胞能够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回输机体后,不但增加受体机体的血容量,而且可以改善组织氧供状态,提高机体的供氧。但是临床中,做不到红细胞的现用现取,只能输注储存了一段时间的红细胞,即储存红细胞(SRBC。将红细胞储存一段时间后,再回输到受体,可增加红细胞的可利用性,同时降低了血液输注治疗的成本。红细胞在体内时,在相对稳定的酸碱度、温度和营养物质等的内环境中,也只能存活大约120天;红细胞在体外,经受了相对较大的不稳定的环境因素(比如,酸碱度,温度,营养物质,血流动力学等)的影响,必然表现更快的损伤和衰老速率,只能低温储存以降低其代谢反应,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并添加外源性的物质,以提供营养物质、增加储存环境酸碱度的稳定性等。尽管如此,红细胞在体外储存过程中,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升高,能量供应不足,膜通透性改变,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出现棘状红细胞,甚至有红细胞破裂,pH降低,细胞氧化水平升高等一系列变化,与体内的红细胞产生巨大差异,使红细胞的质量显著降低。

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化指标和代谢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被称为“储存损伤”。经历了储存损伤的红细胞回输机体后,必然造成受体的回输不良反应。临床上,储存红细胞回输是否对接受输血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至今仍不明确,尚存在争议。但是已经明确的,在特定的疾病或状态患者输注储存红细胞,会造成一系列的回输不良反应,比如在结直肠手术、创伤、心脏手术、重症监护等患者输注储存红细胞,表现为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内皮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综上,储存红细胞回输的不良反应,应归结于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自身质量的降低所致。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其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状态发生变化,回输机体后导致的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等反应,加上红细胞储存后氧化性产物含量的升高(高铁血红蛋白),使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增强,进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当然这些不良反应的程度也跟病人的病情、输注血液的量等很多因素有关,这也可能是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至今尚不明确的原因。因此,改善储存红细胞回输不良反应需要首先降低红细胞储存损伤,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进而减轻储存红细胞回输不良反应。
 
出自《丙酮酸钠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及输注后肝损伤的研究》作者夏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