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红细胞的溶血率高于新鲜红细胞2021-11-30 09:01:57
储存红细胞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并且储存红细胞的溶血率也显著高于新鲜红细胞。说明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部分红细胞膜受到损伤,甚至破裂,导致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到胞外,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储存红细胞的溶血率也升高。研究表明,在输血过程中,储存红细胞上清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可加剧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在输血过程中,血液中NO具有扩张血管、增加组织灌注等功能,游离的血红蛋白可与NO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与NO发生反应起到清除NO的作用。因此,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是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红细胞储存过程中,红细胞与氧亲和力显著增加,血红蛋白 ODC 左移,P50值显著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增强,使携带氧气的红细胞经过组织细胞时,不容易释放氧气,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研究表明,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2,3-DPG 水平显著下降,导致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使储存红细胞回输后向组织释放氧量降低。推测,在红细胞储存过程中,氧化性物质生成增多,部分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研究表明,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2,3-DPG 的变化是可逆的,临床上红细胞回输3天后,2,3-DPG水平即可恢复正常,受体终末器官氧气的输送也基本恢复正常。
相较于新鲜红细胞,储存红细胞回输24小时存活率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各离子水平发生改变、ATP水平降低、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等,回输机体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反应水平升高,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应答,对红细胞代谢速度较快。根据以往研究并结合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储存14天的小鼠红细胞的pH值、乳酸水平和钾离子浓度与储存29天的人的红细胞相似,ATP 含量明显低于储存42天的人的红细胞。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人的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添加有营养成分的储存液(如 AS-1、AS-3、AS-5 等)减慢了ATP含量的下降。另外,小鼠和人类存在固有的生物学差异,小鼠血浆渗透压与人血浆渗透压不完全一致,实验使用eppendorf管储存而人类红细胞储存使用专用DEHV-PVC储存袋,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小鼠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与人类红细胞储存过程中部分指标存在差异。
出自《丙酮酸钠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及输注后肝损伤的研究》作者夏厦。
上一篇: 减轻储存红细胞回输不良反应的新策略
下一篇: 丙酮酸钠对红细胞储存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