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和功能2025-02-14 08:37:49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到胞外的一种囊泡, 其大小介于30~150nm之间, 具有双层膜结构和茶托状形态, 内部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与游离的生物分子相比, 外泌体内部的这些分子因其包裹作用而展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特性。外泌体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 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 包括心包积液、尿液、羊水、唾液、脑脊液、腹水和血液。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关键媒介, 外泌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系统, 可参与细胞通讯、细胞迁移、血管新生和肿瘤细胞生长等过程。外泌体包含多种与膜运输和融合相关的蛋白质, 如Ras相关结合蛋白GTP酶、膜连蛋白、整合素和纤维连接蛋白, 以及CD9、CD63、CD81和CD82等四跨膜蛋白, 热休克蛋白和脂质筏蛋白。很多种细胞都可以分泌外泌体, 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神经细胞等。外泌体中的细胞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可以反映其起源细胞的特性及其生理状态, 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自1983年首次发现外泌体以来, 其分子机制和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索。据报道, 外泌体在癌症进展、心血管疾病、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代谢性疾病中具有重大影响。外泌体还可作为一种疾病生物标志物, 为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外泌体与疾病进展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之间的关联。如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已在某些癌症类型中用于调节免疫反应。新兴研究已确认外泌体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抗原呈递, 并诱导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
出自《外泌体对NLRP3炎症小体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美伶,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