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输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2021-12-02 09:20:40
红细胞输注一度被认为是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红细胞保存时间是一重要因素。在1项针对202例输注红细胞>5U的创伤患者研究中,输注保存时间 <28d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输注红细胞保存时间>28d患者,其死亡率也显著降低。有研究发现,保存期> 21d红细胞上清血栓弹力图结果R值降低,说明红细胞体外保存可促进凝血酶活性。然而陈旧红细胞提高凝血活性的确切机制却并不完全清楚。保存1d和39d红细胞上清通过观察凝块大小分析其凝血活性,发现不同保存期红细胞呈现保存时间相关的促凝血活性。但上清高速离心分离微囊后不再显示促凝血活性,预示陈旧红细胞促凝血活性可能与微囊有关。Cardo等用奎蛇毒时间评估红细胞保存期间磷脂的凝血活性,发现随红细胞保存时间增加,去白组与未去白组 RVVT时间均显著缩短,未去白组尤为明显,2组间差异显著。该研究同时发现,细胞或微囊结合膜联蛋白V水平也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提示膜联蛋白V可能与保存红细胞凝血活性增加有关。此外,抗-XI因子抗体可以显著抑制储存红细胞凝血酶活性,而抗组织因子和抗组织因子途径的抑制剂却无此作用,提示微囊形成增加凝血活性不仅与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有关,还通过依赖XI因子的途径。Lu等用复钙一步法评估红细胞促凝血活性,保存14d的红细胞可以观察到促凝活性,随保存时间延长其促凝活性增加。保存42d的红细胞其促凝活性被乳凝集素或膜联蛋白V分别抑制94%和45%。37℃孵育的肝素化新鲜血浆可以部分抑制储存14d红细胞的促凝血活性,但对储存42d红细胞没有作用,说明保存期过长红细胞的促凝血活性在输注进人体后不能被肝素抑制。
出自《储存红细胞输注导致机体损伤及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樊凤艳,汪德清。
上一篇: 输注不同储存期的红细胞对肾及其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 红细胞输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