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红细胞输注导致机体损伤机制的假说2021-12-03 09:07:07
储存红细胞输注导致疾病不良预后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储存红细胞的前氧化剂、前炎性因子、NO清除剂性能被认为是储存红细胞相关毒性的潜在原因,会恶化潜在的炎症、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下述4个假说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储存红细胞输注导致疾病不良预后的可能机制。FHb-NO途径假说NO由L-精氨酸在内皮细胞NO和酶(eNOS)作用下合成,可以弥散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生成cGMP,调节血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血管舒张,发挥调节血流的作用。红细胞中的NO与Hb结合后有2种形式,一是形成亚硝基血红蛋白( SNO-Hb),发挥 NO 的扩血管作用和保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利于对组织的供氧;二是形成铁亚硝酰血红蛋白[Hb(FeⅡ) NO,促进氧的释放。同时还发现 SNO-Hb 浓度与库存血诱发的乏氧性血管舒张程度强相关(r2 = 0. 9,P < 0. 01)。
溶血通过影响血管内NO代谢导致的副作用,越来越被看作是各种临床事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红细胞保存期间溶血释放出的FHb可能通过清除NO影响输血与预后。体外实验表明,红细胞保存时间与FHb浓度和NO消耗显著正相关。红细胞贮存期间溶血释放的游离Hb和在红细胞微囊中的Hb有消耗NO的活性,游离Hb与NO的反应速度是红细胞内Hb的150倍,红细胞微囊与NO的反应速度是完整红细胞的1000倍。
FHb和微囊血红蛋白清除NO,导致反应性血管舒张消失及活性氧物质生成,促进原本受累的微循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微囊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也具有提高凝血活性及使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作用。低于10mμmol/L的血红蛋白注入大鼠血液循环能够导致强烈的血管收缩,注射高铁血红蛋白、氯化高铁血红蛋白的对照组不消耗NO,也明显降低血管收缩效果。大鼠输入红细胞上清也产生血管收缩,且程度与红细胞储存相关的溶血程度明显相关,预示输血能够介导内皮损伤及损伤血管功能,作为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基础。此外,氧化的血浆FHb(HbFe2+O2)作为强有力的内皮细胞来源的NO清除剂,还可能与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胃肠平滑肌张力障碍、肾损伤、肺动脉高压、高凝血状态及败血症患者死亡率升高相关。
FHb和微囊血红蛋白清除NO,导致反应性血管舒张消失及活性氧物质生成,促进原本受累的微循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微囊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也具有提高凝血活性及使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作用。低于10mμmol/L的血红蛋白注入大鼠血液循环能够导致强烈的血管收缩,注射高铁血红蛋白、氯化高铁血红蛋白的对照组不消耗NO,也明显降低血管收缩效果。大鼠输入红细胞上清也产生血管收缩,且程度与红细胞储存相关的溶血程度明显相关,预示输血能够介导内皮损伤及损伤血管功能,作为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基础。此外,氧化的血浆FHb(HbFe2+O2)作为强有力的内皮细胞来源的NO清除剂,还可能与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胃肠平滑肌张力障碍、肾损伤、肺动脉高压、高凝血状态及败血症患者死亡率升高相关。
出自《储存红细胞输注导致机体损伤及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樊凤艳,汪德清。
上一篇: 红细胞输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 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以及铁超载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