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控外泌体促进神经再生的潜在作用分析2025-05-29 08:52:05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多为外伤导致。受损脊髓平面以下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重受损,损伤程度的不同会引起截然不同的功能损害。SC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多为机械损伤引起,继发性损伤主要包括脊髓组织出现的氧化应激、自噬、凋亡与炎性损伤等,这一过程可持续几小时到几个月时间不等。目前,SCI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药物、高压氧以及物理理疗等,但疗效和预后均较差。研究发现,外泌体携带小分子蛋白质、脂肪、信使RNA以及其它免疫调节因子的囊泡结构起到重要的信号介导作用。目前已经发现的内容物种类包括3048种mRNA、2838种miRNA、9769种蛋白质以及种类众多的脂质成分。前期研究发现,外泌体作为生物信息载体在血管再生、受损组织恢复与神经修复等方面起到了较积极作用,且与针灸效应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SCI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中具有重大的潜力。本研究将从外泌体与SCI之间的关系以及针灸对外泌体调控的作用机制进行探析。
外泌体于1983年被发现,当时人们发现网织红细胞释放携带转铁蛋白受体的50nm小囊泡进入细胞外空间。外泌体的直径通常30~150nm,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子集,通常会携带蛋白质、核酸、代谢物和脂质等成分。外泌体在人体中大量分布,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以及乳汁等各种体液之中,是具有双层脂质结构的纳米级囊泡,产生的外泌体在与细胞质膜融合后,就可以随时分泌到细胞外并发挥其生物学特性。
出自《针刺调控外泌体miRNA表达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于晨光,金艳霞,尹洪娜.